安环健
   
名称描述内容
联系电话:0356-8980908
首页
《“十四五”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国减发〔2022〕1号
来源:应急管理部 | 作者:安环健 | 发布时间: 2022-08-20 | 13103 次浏览 | 分享到:

救灾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统筹推动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设一批科教结合的自然灾害观测站网、野外科学观测站、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统筹建设自然灾害防治领军人才队伍,组建自然灾害防治高端智库,发挥决策咨询作用。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应急管理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防灾减灾相关专业,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地震风险普查及防控,强化活动断层探测和城市活动断层强震危险性评估,开展城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抗旱增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积极作用。

6.发挥人民防线作用,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

结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战略实施,完善城乡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健全乡镇(街道)应急、消防组织体系,实现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基本的装备和物资配备。深入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大力推广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推进基层社区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实现每个社区“六个一”目标,即一个预案、一支队伍、一张风险隐患图、一张紧急疏散路线图、一个储备点、每年至少一次演练,不断夯实群防群治基础。

四、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1.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我国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日益凸显亟需强化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加强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报预警时效性准确性

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依托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建设类型、分区域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绘制全国1:100万、省级1:25万市县级1:5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规范基础数据库、评估与区划图的动态更新和共享应用。

风险监测系统建设。依托气象、水利、电力、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行业和领域灾害监测感知信息资源发挥“人防+技防”作用,集成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灾6大灾害监测模块,建立多源感知手段融合的全灾种、全要素、全链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先行开展试点建设。

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实施成果基础上,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集成建设灾害风险快速研判、智能分析、科学评估等分析模型,建设重大灾害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系统,提升长中短临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的效率和精度,对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多手段、多渠道、多受众发布。

  • 5起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典型违规案例公布

  • 泽州县安全生产“三大战役”动员部署会议召开
  • 《冶金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DB14/T 2124—2020
  • 关于印发《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的通知
×
×